八陡镇纪委副书记、区监委派出八陡镇监察室副主任 魏林
整治形式主义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从根源上破除“空转虚耗”的怪圈。
形式主义屡禁不止,根源在于管理思维的错位。一些地方把“标准化”等同于“表格化”,将“规范化”异化为“台账化”,误以为材料越厚实、流程越复杂,就越能体现工作成效。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逻辑,催生出“用形式主义落实形式主义”的荒诞循环。
部门主义加剧基层负担。不同系统各自为政,重复开发信息平台,数据标准互不兼容,导致基层干部反复填报相同内容。看似精准的“垂直管理”,实则制造出大量无效劳动。这种“各管一段、各自为战”的格局,让基层疲于奔命。
考核机制的“指挥棒”出现偏差。过度强调“材料完整性”“创新案例数”等表面指标,却忽视“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等实际成效。当台账厚度成为评价标尺,当汇报PPT的美化程度决定考核分数,基层工作便偏离了服务群众的初心。
整治形式主义永远在路上,要想为基层减负降压,有效清除形式主义顽疾,关键在于用好“三剂良方”。
制度革新要“釜底抽薪”。打破“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贯彻会议”的循环,建立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协同机制。整合重复冗余的填报系统,打通数据共享,让信息多跑腿、干部少折腾。明确责任清单和权力边界,对随意摊派任务、转嫁责任的行为亮出红牌,真正为基层划定“责任保护区”。
技术赋能要“回归本心”。让数字工具回归服务属性,用智能手段压缩无效劳动。推行数据自动抓取、报表一键生成等功能,把干部从“填表员”变成“分析员”。建立智能预警系统,用算法识别重复报表、过度留痕等问题,对形式主义苗头及时预警纠偏,让技术真正为基层“赋能”而非“负能”。
考核标尺要“扎根泥土”。把群众口碑作为衡量工作的金标准,大幅提高“问题解决率”“民生实事办结率”等实绩指标权重。推行“一线考核法”,让考核组多到田间地头看实效,少在会议室里翻台账。建立基层干部“减负观察点”,实时监测负担变化,对隐形变种的形式主义露头就打。
整治形式主义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自我革命。减负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去掉虚功、压实责任;松绑不是放松管理,而是腾出双手、轻装前行。唯有祛除形式主义的“虚火”,才能燃起实干担当的“真火”,让基层干部在服务群众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更多暖心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