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陈某英案
亲情观,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家人的基本观点,代表着血浓于水的情感。很多年轻干部在家庭中扮演着“哥哥”“姐姐”的角色,在处理亲情关系时,面临着重大的考验。2018年6月至10月,某市纪委监委陆续收到自治区党委巡视组、自治区纪委监委转来以及群众举报反映该市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陈某英涉嫌违纪违法的问题线索。随着调查深入,一个利用教育工程项目大肆谋取私利的“姐弟档”逐渐浮出水面。
在亲情的羁绊和贪念的左右下,走上了疯狂的“扶弟”之路
陈某英成长在单亲家庭,从小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离异的父亲支付子女生活费时断时续,母亲只能靠着微薄的收入苦苦支撑破碎的家庭。缺失的父爱、贫苦的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陈某英养成了争强好胜的倔强个性,也留下了缺乏安全感的童年记忆。
2013年,陈某英到县里任职。把全家都接到县里后,陈某英特意召开家庭会议,宣布:“家里好日子马上就要来了。”在弟弟陈某祺眼中,姐姐的宣言无疑是致富的鼓励,姐姐的权力也即将成为变现的资本。在亲情的羁绊和贪念的左右下,陈某英走上了疯狂的“扶弟”之路,运用手中权力四处出击,怎么来钱怎么干,千方百计“共同致富”。
陈某英明知自己的亲属不能在县里从事经营性活动,依然堂而皇之地指导陈某祺筹备成立公司,准备承接她分管领域的教育项目。任县领导后不久,她就将陈某祺介绍给县教育局局长认识,为陈某祺承建项目提供便利。刚开始,陈某英还只是利用职权将一些学校电脑采购、维修等较为零散的小项目交给陈某祺负责。但项目利润小,远远满足不了姐弟俩的“胃口”。
很快,机会来了。2014年下半年,该县计划投入10亿元左右大兴教育工程。陈某英想尽办法,让陈某祺参与其中“分一块蛋糕”。她谋划利用分管教育工作的职务便利,帮助陈某祺拿教育项目,再由陈某祺把项目转包给老板实施,从中非法牟利。陈某祺心领神会,找到曾在房地产公司共事过的李某。陈某祺按照项目合同价的一定比例,收取李某的好外费,项目决算后所得利润两人对半分成。在陈某英操作下,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陈某祺顺利拿到28个项目的承建权,转手获利近720万元。
即使这样,姐弟俩依然觉得“回报太慢”。因为项目资金拨付缓慢,许多工程款都未能及时结付,陈某英又打起“靠山吃山”的新算盘。“做招投标代理来钱快,周期短。”陈某祺向姐姐建议,有公司找他一起做招标代理业务,自己可以拿好处费。陈某英与弟弟一拍即合。经陈某英“打招呼”,陈某祺代理的两家公司成功拿到投标代理资格。
陈某英利用职权把分管的教育工程项目,都委托给陈某祺的代理公司开展招投标。有意愿承揽工程项目的老板,必须向陈某祺额外支付项目合同价2.5%至3.5%的“招标代理费”作为确保中标的费用。一时间,陈某祺干得风生水起,过起“坐地收钱的好日子”。久而久之,当地形成了“拿教育项目找陈某祺”的潜规则。2016年底至2018年6月,陈氏姐弟非法牟利近470万元。
陈某祺不学无术,经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厮混。陈某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溺爱弟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姐姐的骄纵下,陈某祺大把捞钱、肆意挥霍,豪华品牌汽车说换就换,换一次车亏几十万元,眼睛都不眨一下。经统计,几年间,陈某祺用于购买房产的赃款约400余万元,用于购买车辆的约300余万元。
同时,在弟弟的影响下,陈某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断扭曲,原本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优良品质消失殆尽。陈某英踩红线、闯雷区,把公权力变成“私人订制”的工具,换来大把的金钱,迷失在金钱和物质世界里。陈某英开始对名牌包和化妆品等奢侈品有了无尽的追求,甚至在接受组织调查当天,陈某英还开着弟弟的名牌轿车上班。
“我跟弟弟相依为命,他有什么需求我总想满足他。没想到,这不是爱,而是害。”陈某英悔恨不已。
姐弟俩唯利是图地承揽项目、转包工程,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作为一名从基层提拔起来的年轻党员领导干部,陈某英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走上县级领导岗位,陈某英并没有真正在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提升个人素养。
她在忏悔书中写道:“2014年,当手中掌握了点权力后,私欲开始膨胀,没有坚持原则,迷失了方向……”2014年,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党中央、国务院聚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作出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的决策。陈某英本该珍惜组织的信任,让中央的好政策真正惠及群众。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姐弟俩唯利是图地承揽项目、转包工程,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2018年春季学期,该县一些学生家长向教育部门反映:“学生宿舍没能按时竣工,孩子只能托管到学校外面。我们得多花钱,还得担心孩子的安全……”据统计,全县这样“飘”在校外的学生有1318人。2016年至2018年,该县因“全面改薄”项目滞后被自治区教育厅通报12次。至2018年6月,该县有28个教育项目仍未竣工,严重影响教学工作和学生生活,陈某英对此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调查发现,未竣工的28个项目经陈某祺的操作,集中落在建筑老板李某的手上。由于资金链断裂,项目建设“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几乎瘫痪。从调查银行流水发现,李某和陈某祺有大额资金往来。正是陈氏姐弟俩的贪念,让本不具备施工能力的李某有了可乘之机。
在自治区党委巡视组反馈该县教育领域大量工程项目建设严重滞后后,陈某英得知其中多个项目为李某承揽,内心充满焦虑。为接上断裂的资金链加快建设进度,她要求弟弟投入资金并请律师把关。同时,陈某英利用职务便利和个人地位协调有关部门,出面催付进度款。但由于多种原因,进度款根本解不了“渴”。大批项目建设滞后被反复通报,问题终于暴露出来。
由于长期通过“打招呼”等方式为弟弟在教育系统谋取利益,陈某英在教育工程建设项目上的监督就显得底气不足,这也是她在分管领域履职不力、督促不力、应对不力的重要原因。
践踏党纪国法,从“受贿姐弟档”变成“服刑姐弟档”
陈某英当然知道,践踏党纪国法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但她一直心存侥幸,以为能瞒天过海。某市纪委监委调查发现,陈某英挖空心思教唆陈某祺精心构建规避调查的防线。
早在2014年,姐弟俩就订立攻守同盟,构筑了所谓的“四道防线”,对抗可能面临的组织审查:第一,陈某祺与李某单线联系,不能让李某或其他人知道工程项目是由陈某英帮忙拿到的,李某只能以现金形式给陈某棋好处费;第二,如果事发,李某不能承认工程项目与陈某英、陈某祺有关;第三,假如李某防线被击溃,陈某祺绝不能承认是通过陈某英获得的项目,即便陈某祺承认是通过陈某英“打招呼”去拿到教育项目的,陈某英也不会承认,这样陈某英最多只是承担对家属管理不严的责任;第四,聘请律师普及工程项目方面的法律知识。一句话,就是要“祸不及陈某英”。陈某英说:“只要我还在领导岗位,就有办法。”
组织多次给陈某英交代问题、争取主动的机会,但她置若罔闻。2018年11月20日,陈某英和其弟同时被依法留置。陈某英自以为所作所为隐藏得很好,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对所有违纪违法行为均矢口否认,直到办案人员直截了当告诉她:“陈某祺和李某都被留置审查了。”陈某英顿时感觉天旋地转。她对弟弟总是心心念念想“扶上马、送几程”,如今姐弟双双被留置,陈某英顿时觉得大势已去。在庄严的党纪国法和有力的证据面前,她幡然醒悟:“自己是玻璃瓶中的小白鼠,被组织看得清清楚楚。”
2019年2月1日,陈某英被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物随案移送。2019年9月6日,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陈某英及其弟陈某祺受贿一案,一审以受贿罪判处陈某英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0万元;陈某祺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20万元;陈某英、陈某祺各自退缴的赃款人民币111万元、100.5万元及孳息,予以没收,由扣押机关上缴国库;继续追缴陈某祺尚未退出犯罪所得赃款人民币991.66万元,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我严重违纪违法,无颜面对组织和家人,我真的错了,彻底错了……”陈某英悔之晚矣,泪水打湿了厚厚的忏悔书。陈某英、陈某祺从“受贿姐弟档”变成“服刑姐弟档”。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的感情。对于涉世不深的年轻干部来说,要从陈某英违纪违法案中汲取深刻教训,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坚决防止和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避免出现因亲情观不正而造成的家庭悲剧。
——(本案例摘自《年轻干部廉洁教育案例读本》)